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保健之窗>>计划>>文章内容
大五班保健计划(19年春学期)
发布时间:2019-02-21   点击:   来源:原创   作者:徐燕璐

在幼儿园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:有的幼儿喜欢独来独往、沉默寡言;有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紧张、怯懦甚至退缩;这些孩子与合群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,缺乏胆略、热情与活泼。作为教师,我们努力想办法加以改善,但往往收效不大。究其原因: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,尤其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,可以说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
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,为幼儿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,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的身心放松,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,促进幼儿之间融洽关系的发展,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。怎样促进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,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一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。

了解当前家长在幼儿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与困惑,如同伴交往、陌生人交往、交往技巧等等。通过家园联系栏、阅读推荐、个别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,如让孩子充分交往、减少对孩子交往的干扰、适当知道孩子的交往,正确处理交往与独立的关系等等。

二、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,并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。

孩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,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,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自游戏、互不干扰的局面,或互相攻击,争抢玩具的现象,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,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。因此,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。

首先,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形式教幼儿礼貌待人,

其次,注意教给孩子主动交往的方法。

最后,要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、处理矛盾的能力。

三、在游戏等活动时多让幼儿以强带弱,相互配合。

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,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,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,互相影响。

四、通过各种活动等帮助幼儿克服“自我中心”

“自我中心”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。由于“自我中心”的影响,幼儿的行为大多从“利己”的观点出发,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、相互交流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,严重影响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,因此,我们帮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,发展利他行为。

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幼儿园、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、协调一致,以及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手段,做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,从而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,最终达到幼儿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。

 

2019.2

 

附件:
    关闭窗口
    打印文档

    主办单位:常州市天宁区翠竹幼儿园    苏ICP备05086717号-1
    技术支持: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   访问统计